不如来一场玩具年代秀
城市晚报讯
本报“您有与玩具有关的故事吗 ”活动甫一推出就引发了众多朋友的热情响应,本报的微信和微博响个不停,大家纷纷讲诉自己和玩具的故事。而今天记者将要带您走入的,是正赶上自然灾害期间的上世纪60年代。在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,于上世纪60年代内长大的杜先生的记忆里,那个时候虽然每家生活都很困难,有时候甚至都吃不饱饭,但童年的快乐,却并未因此而打折,仍旧美好得令人心动。
“那时候家里的口粮定额根本不够吃,我和弟弟妹妹常常饿肚子,但妈妈手很巧,不管是地里的野菜还是树上的榆钱儿,都能做得很有味道,就是靠着这些简单质朴的食物,我们一家人顺利地度过了那段困难的日子。”杜先生说,妈妈不但厨艺过人,而且无论在任何困难下,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,按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。“任何时候妈妈都是笑呵呵的,苦难从来没有压倒过她。虽然家里很困难,不能给我们这些孩子买什么像样的玩具,但是妈妈会给我们做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。”
杜先生回忆说,妈妈不仅会用破布头给他们制作能一跳一跳的小老鼠,还会用狗尾巴草编出可爱的小兔子,甚至在闲暇时间,还用树枝给他和弟弟一人削了一把小宝剑。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在那把小宝剑的剑身和剑把中间,妈妈还用一小段麻绳打了一个璎珞,就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宝剑坠子,耍起来可帅了。”
靠着母亲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,杜先生和弟弟妹妹度过了贫瘠而又快乐的童年。“或许是受到妈妈的熏陶,在我们兄妹的眼睛里,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儿童玩具,甚至在秋天,一朵雪白的蒲公英种子都能让我们快乐一整天。”
“我记忆最深刻的玩具是竹蜻蜓,那是爷爷亲手给我做的生日礼物。”今年53岁的王大爷回忆道,这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晋朝,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的玩具,给自己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。“我还记得当时自己坐在院门口的树墩上,眼巴巴地看着爷爷拿来了一根寸许宽的竹篾片,和一根四五寸长的小竹棍儿,他在竹篾的正中钻一个小孔,两边按螺旋对称削成斜面,再把那小竹棍一头塞进小孔就好了。”王大爷说,玩法也特别简单,双掌夹住小竹棍儿一搓,这个螺旋桨就呼呼地升上去了,用力越大,升得越高。“后来有一次,玩的时候正好风大,把竹蜻蜓吹到了树枝上,怎么也弄不下来,把我给哭够呛。不过那个时候爷爷已经回乡下的老家去了,我的竹蜻蜓也就此成了绝唱。”
童年一直住在上海的王大娘当时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,除了日常开销,父母还有一些余钱去满足她和姐姐的日常需求。不过在现在已经当了姥姥的王大娘看来,父母似乎在无意中分配给她和姐姐不同的角色。“父母实际上在心里准备我是一个男孩,所以不管买什么玩具,总是分配给姐姐红的,而我是绿的。在打扮上,姐姐留长发,我自然得梳短发。”
王大娘说,在自己父母的心里,姐姐一定要是一位漂亮安静的淑女。“他们有特别纵容女孩子的特性,给她买了很多漂亮的珠子,它们形状颜色各异,分门别类地安放在一个大玻璃盒里。当然,除了这样昂贵的珠子外,还有许多散装的珠子,虽然要廉价一些,但也同样多姿多彩。爸妈时常也会带她亲自去挑选一些,扩充她的珠子的库存。”在王大娘的记忆里,姐姐总是拿着针,引根线,将珠子穿成各种饰物。“爸爸妈妈似乎从来不以为我也是需要珠子的,我只能蹭着玩一点,暗中满足一下自己被忽略的需要。”顽童无忧
王大娘的父母分配给她的爱好则是一套全由柏木做成的建筑积木,定价大概是十五元,这在当时称得上是天价。“它不仅仅是一副玩具,而是近似于船模航模一类的训练性质的模具。但这套积木其实从来都没有属于过我,它一直陈列在淮海路我家附近的一间文具店里。当时母亲承诺,假如我能考上市重点中学—上海中学,便买下来送给我。可是,没等到考中学,‘十年动乱’就开始了,学校停课。这套模具不知什么时候收起了,还是被人买走了,反正我再也没有看见过它。”